close

31051.jpg

 

 

胎兒異常的發生率約3%

通常孕婦懷孕後3個月,可經由產檢發現胎兒有異常,胎兒異常包含外觀異常、功能異常,或兩者皆有。依臺灣胎兒醫學訊息顯示,隨著現代飲食、環境激素、生育年齡上升以及基因突變的影響,但各種不同先天的肢體結構,或心智異常或缺失發生機率各約莫3%,以脊柱裂為例,發生機率大約五百分之一。
 

關於「脊柱裂」

脊柱裂(Spina bifida)為一種神經管發育缺陷(NTD),兒童其脊椎骨會有一節或多節的背部缺口,好似裂開或破洞般。其成因為胚胎發育第三周時原本會發育為腦與脊髓的神經管閉合出現異常,導致胎兒背部皮膚、肌肉、脊椎、脊髓膜及神經發展出現狀況,最後病童的背部出現各種型態不同的病徵,目前可分為開放性脊柱裂及隱性脊柱裂兩種。脊柱裂成因多元,包含多基因的遺傳、媽媽過度肥胖、懷孕時服用抗癲癇藥物、懷孕過程缺乏葉酸等。

依照美國CDC公開資訊,每年美國約有1645名嬰兒出生患有脊柱裂,依孕婦種族的不同,胎兒脊柱裂罹患率也大不相同。在大部分的認知中,當胎兒被診斷有異常時,會選擇終止懷孕,或生下治療。隨著知識透明與技術開放,歐美國家已有施作胎兒治療的經驗,國內目前對於胎兒治療的案例有限,但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近年也有成功的報告。

 

ISPD:胎兒治療應用

何謂胎兒治療?簡單來說,是指在胎兒在誕生前,產檢發現胎兒有問題,這些問題可能等不及胎兒成長,恐造成胎死腹中的機率提升,因此醫師考慮在胎兒出生前,於子宮內使用藥物、手術改善問題,也就是所謂的胎兒治療(Fetal Therapy)。國際產前診斷學會(ISPD)公開資訊指出, 1980年代開創了胎兒外科手術,在1990年代利用手術治療寶寶脊柱裂很常見,但胎兒出生前修復脊柱裂,目前仍困難重重;2011年臨床研究顯示,開放性脊柱裂(MMC)使用胎兒手術修復胎兒的脊柱,對母親與嬰兒是安全的,並有利新生兒的運動發展,從一刻起在子宮內進行胎兒治療成為國際手術的新趨勢。

目前亞洲大部分的認知,當腹中胎兒被診斷為異常時,就是終止妊娠、或是生下治療,有些父母會尋求第二、第三意見得到相同答案,在傳統觀念影響下,父母決定中止懷孕。隨著醫療知識的普及,臨床上越來越多家屬向醫師尋求是否有胎內治療,身為婦產科醫師,也希望胎兒有機會改善病情,協助寶寶順利出生。

 

針對每位寶寶的病情進行完整的評估與診療,有些疾病在胎兒時期接受治療,寶寶仍有存活下去的希望,隨著科研技術的進步,子宮內治療已是另一種選擇!!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生殖甘巴爹 的頭像
    生殖甘巴爹

    張志仰醫師 生殖甘巴爹 -不孕症 試管嬰兒

    生殖甘巴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